关于红外光

 

 

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可使体内水分子产生共振,使水分子活化,增强分子间结合力,从而活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使生物体细胞处于最高振动能级。由于生物细胞产生共振效应,可将远红外热能传递到人体皮下较深部分,产生的温热由内向外散发。这种作用强度,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强化各组织之间的新陈循环,增加组织的再生能力,提高机体的保护能力,调节精神的过度兴奋[1]

 

文献中发现的作用
1、缓解疼痛、促进细胞再生,加速愈合恢复[2-3]
2、改善情绪[4-5]
3、美容护肤[6]
4、生发防脱[7]
5、燃脂减肥[8]


历史

1800年,英国科学家William Herschel在研究太阳光谱时意外发现了红外光。他观察到在太阳可见光谱的红色光线之外,还有一段波长较红光更长且非肉眼所能看到的光线,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显著的热效应,并将其命名为红外线[9]
1873年,麦克斯韦从理论上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10]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1]
1965年,日本富士医疗研究开发部成员石川忠博士开发了陶瓷红外线加热器,并取得专利。该设备被用于第一个红外线治疗系统中[12]
1981年 上述红外线热疗器经改造后,被系统性地在美国售卖。很多医院使用红外线产生的热量来温暖新生婴儿。NASA甚至将它们用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心血管调节[12]
20世纪90年代初,Quantum与威斯康星空间自动化和机器人中心(NASA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资助的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Astroculture 3,这是一个植物生长室,使用近红外愈合技术在航天任务中进行植物生长实验[13]
2003年,接受骨髓或干细胞移植的癌症患者接受了一种被称为高发射率含铝发光基质(HEALS)的远红外/近红外发光二极管光照,以改善口腔粘膜炎——这是化疗和放疗的一种常见且极痛苦的副作用。该试验结论是,高风险患者组的疼痛改善有96%可能是上述光疗的结果[13]
2012年,生物体内和体外研究显示,远红外(FIR)能刺激细胞和组织,并被认为是有前景的理疗模式。技术进步令向人体进行特定远红外光照成为可能。专业的光源能提供纯远红外照射,并已成为安全、有效和广泛使用的理疗方式[14]

 

 

[1]蒋文宝, 倪争, 李海峰. 论远红外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市场前景. 第十三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 
[2]Béla Hegedus  , László Viharos, Mihály Gervain, Márta Gálfi. Photomed Laser Surg. 2009  doi: 10.1089/pho.2008.2297.PMID: 19530911 
[3]Wen-Dien Chang , Jih-Huah Wu, Joe-Air Jiang, Chun-Yu Yeh, Chien-Tsung Tsai. Photomed Laser Surg. 2008. doi: 10.1089/pho.2007.2234.PMID: 19025407
[4]Fredric Schiffer  , Andrea L Johnston, Caitlin Ravichandran, Ann Polcari, Martin H Teicher, Robert H Webb, Michael R Hamblin. Behav Brain Funct. 2009 .  doi: 10.1186/1744-9081-5-46.PMID: 19995444  
[5]Alba Gutiérrez-Menéndez  , Marta Marcos-Nistal  , Marta Méndez  , Jorge L Arias.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0 .  doi: 10.1016/j.neubiorev.2020.10.002. PMID: 33069687
[6]Vinh Van Tran , Minhe Chae , Ju-Young Moon d,Young-Chul Lee.Light emitting diodes technology-based 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 (PBMT) for dermatology and aesthetics: Recent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https://sci-hub.st/10.1016/j.optlastec.2020.106698
[7]Yuehou Zhang , Jianlong Su  , Kui Ma  , Xiaobing Fu , Cuiping Zhang.Dermatol Surg. 2022 .  doi: 10.1097/DSS.0000000000003472. PMID: 35510860
[8]Frank Möckel , Gerd Hoffmann, Roy Obermüller, Wolfgang Drobnik, Gerd Schmitz. Ger Med Sci. 2006. PMID: 19675696 
[9]https://science.nasa.gov/ems/07_infraredwaves
[10]【英】麦克斯韦《电磁学通论》
[11]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einrich-Hertz
[12]https://www.healthforsuccess.net/infraredsauna.html
[13]https://www.nasa.gov/topics/nasalife/features/heals.html
[14]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99878/


以上信息仅应被视为从互联网收集并发布于我们网站上,用于一般知识科普。相关作用的验证受限于当时特殊人群、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因此这些信息、声明不应与我们的健康产品(商业、非医疗设备) 相关联,也不应与使用我们设备后最终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相关联。